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凯发k8娱乐官方网址备用线路

今天是:

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索引号 : 11337127/2015-01674 文       号 :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单位:

名       称: 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日期: 2015年06月18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15-06-18 11:01:3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及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人才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人才发展取得新进展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市和优先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统筹人才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人才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显著加强,人才管理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具有咸宁区域特色的人才工作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典型不断涌现,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党政机关人员总数略有减少,事业单位人才比“十五”时期有所增长,第三产业人才增幅较大,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增长迅速,以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和食品饮料为基础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以旅游业为基础的服务业等产业人才增长较快,初步形成了一支与咸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载体不断增多,人才服务发展的成效日益呈现,人才工作和人才强市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逐步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人才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延揽和争夺日益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目前正处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湖北大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抢抓中部崛起机遇期,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投资热土。从咸宁的使命来看,咸宁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结合部,肩负着湖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咸宁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目标的攻坚时期;是加快追赶步伐,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机遇期。这就要求咸宁必须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环境营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使咸宁人才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

人才总体实力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人才集聚的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发展滞后。高层次人才依然紧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滞后。人才的区域、行业、产业分布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核电、风电、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适应咸宁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形势。

人才投入明显不足,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理念没有真正确立,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吸引、重眼前利益轻人才战略投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政策还不够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能力偏弱,人才市场发育不够成熟,难以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咸宁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最可持续和最具决定意义的战略性资源。当前,是咸宁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武汉城市圈建成“两型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因此,咸宁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质量,发挥人才效益。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方针

2010-2020年,人才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认真执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发展之本和转型之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社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培养人才有新成效、引进人才有新举措、创新体制机制有新突破、发挥人才作用有新进展,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建设“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的职责,把服务咸宁“两型社会”建设、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才总量、结构分布、总体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

2、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确保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环境优先创建。坚持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和基础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搭建事业平台,使各类人才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3、政策创新,整体推进。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与“人才强市”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丰富的科教资源,大力培育本土人才,积极引进域外人才,加紧引进紧缺人才,整体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

4、市场配置,统筹兼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优势,促进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相协调,推进实力增强与效能提升相统一。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新兴产业人才、重点产业人才和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咸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结构、布局、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点突破,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得以建立,支柱产业和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人才优势基本形成,建成全省人才强市,形成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格局。

2、具体目标

(1)人才规模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0万人;到2020年达到50万人,比2009年增长92%,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7%左右。人才资源规模满足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到2015年和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每万劳动力中r&d(研发)人员分别达到33人年、4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分别达到29%、31%。

(3)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层次等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人才在产业、行业、城乡、地区和不同经济类型的分布基本合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更加协调;地区、城乡之间人才队伍均衡发展。

(4)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到2015年和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分别达到13%和18%,人才贡献率分别达到26%和34%。

(5)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到2020年,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基本成熟,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臻于完备,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基本健全,人才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引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表1:咸宁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  位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属性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26

40

50

预期性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人年/万人

20

33

45

预期性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5

29

31

预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9

16

20

预期性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

7

13

18

约束性

人才贡献率

%

15.2

26

34

预期性

    注: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平均值,其中2009年数据为2000-2009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9-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9-2020年的平均值。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先开发高层次创新人才

发展目标:着眼于创新型城市发展,结合咸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造就一批在一定领域独树一帜、学术技术水平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紧紧围绕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周围的杰出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环境良好的人才载体,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2015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500人左右;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1000人左右。

主要举措: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结合产品创新和重大项目实施,培养和吸纳具有居于国内同行前列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和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建立具有较高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咸宁开发区创业园区的建设,使园区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推进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优势企业聚集。构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咸宁市留学人员创业园,以高校、重点高中“校友会”为平台,组织留学人员联谊会,吸引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回家乡建设服务,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服务体系。注重依托招商项目引进人才,组织出国组团招引高端人才。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战略,引导各类人才把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引领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劳动者就业。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新兴产业、重点产业人才

发展目标: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围绕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集聚和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人才集群。重点围绕培育发展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和食品饮料六大百亿级产业链,加快突破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旅游、物流、金融、商贸、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新兴工业、支柱产业等重点优势产业人才集聚,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的良好局面。

主要举措:围绕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制定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重点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问题,引导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载体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资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大规模培养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大力推广以企业为主体、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创新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要求,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激励措施。

(三)突出培养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加强文化人才开发。围绕鄂南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振兴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重点培养引进急需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和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造就一支特色明显、社会公认、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具有咸宁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挖掘、发现和培养一批覆盖城乡、植根民间、深受基层欢迎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咸宁文化研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名作家、名诗人、名书画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名艺术家。

加强教育人才开发,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在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合理分布与配置,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老化问题。加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咸宁重点行业产业领域的高校教师,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进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向优秀人才倾斜,完善绩效工资改革,提升全市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营造教育家办学治校的机制环境。到2015年和2020年,全市小学、普通高中、中专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0%和100%,普通高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专科学校分别超过50%和70%,本科学校分别超过60%和90%。

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开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切实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食品药品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医和高水平医疗专家,培养一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卫生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向农村、向贫困偏远地区、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通过政策扶持、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技术娴熟、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全科基层卫生人员。到2020年,平均每万城镇居民至少拥有5名全科医师和3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师,每万农业人口有2名以上执业医师、3名以上执业助理医师。

加强新型城市化建设人才开发。适应咸宁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城镇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通信和环保等方面的人才。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加快引进一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大生态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保、节能减排和城镇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表2:六大百亿级产业链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 域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别

现状

发展目标

2009年

(人)

2015年

(人)

2020年

(人)

冶金建材

优质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研发人才

300

600

1000

森工造纸

环保板材、高档纸品

100

200

500

食品饮料

绿色良种繁育专业人才

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人才

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推广人才

100

200

500

机电制造

节能电机、变压器、特种车辆

200

400

800

电力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人才,新能源资源合理利用规划人才。

100

200

800

纺织服装

服装设计与研发人才,高档服装面料织造人才,各种功能型纤维研发人才。

300

500

800

 

表3:四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领 域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别

现状

发展目标

2009

(人)

2015年

(人)

2020年

(人)

新能源

单晶硅、多晶硅等光伏产业的研发、制造人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站设备安装、操作调试人员;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人才。

200

800

1500

新材料

碳纤维、无机纤维复合材料、磷酸铁锂电池、钒电池及钒、锂、铷、铯化合物新材料、高性能永磁材料、太阳能灯具、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人体软硬组织、仿生材料、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质全降解环保材料等专业人才。

200

400

700

信息技术

光电子人才,电声器件人才,应用电子人才。

100

500

1000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产品、化学原料药与医疗器械产品等研发人才,中药产品开发、产业化人才,生物医药、农药、兽药等产品开发人才,以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研发为主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医疗器械制造人才。

100

200

400

 

表4: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

 

序号

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

 

领域

类   别

2015年

(人)

2020年

(人)

1

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科教师

4500

7000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2000

5000

高等学校学科领军人才

200

500

2

政法

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系统人才

1200

1400

3

宣传

思想

文化

新闻传播人才

600

800

少儿艺术研发、提琴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艺术人才

300

400

文化产业经营开发人才

700

1000

动漫、文化创意、影视制播人才

500

800

4

医药

卫生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监督、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

1000

1500

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社区全科医师、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等卫生技术人才

4000

7000

5

旅游

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景区演艺管理、旅游资本运营人才

2000

5000

 

(四)统筹推进六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各级领导班子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优秀中青年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加大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10%以上,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干部的知识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主要措施: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加大党政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各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挂职,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之间的交流渠道。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选派中青年后备干部到上级政府机关锻炼,到基层一线岗位经受磨练,到艰苦环境接受考验。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完善公务员录用、调任、职位聘任等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以公务员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公务员培训教育工程。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人才的工作力度,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群众公认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要求,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职业素养强,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左右;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8万人左右。

主要措施:积极落实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湖北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研究制定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的指导意见,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要着眼于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作为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来抓。实施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的科学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落实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选人用人权。完善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开展优秀创业企业家等各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紧密围绕咸宁支柱产业和科技发展,通过培养与引进并举,管理与使用并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动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左右,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4:5。

主要措施:积极落实国家、省人才培养项目工程,大力培养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专业、产业分布和高、中、初级比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完善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程。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以上。

主要措施: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咸宁八大省级经济开发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咸宁职教园,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5—10个国家和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名师带徒、技师研修等制度,强化实践岗位成才。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业绩和贡献为重点,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拓宽技能人才选拔渠道,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宣传表彰力度,将优秀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各级政府津贴范围,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以农业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为主体的数量充足、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措施:积极落实国家“现代农业支撑计划”、湖北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形成以市级培训基地为核心、县级基地为骨干、乡村站点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网络。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定期组织各类专家为农业企业和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管理骨干,帮助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项目立项和申报工作。积极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大力支持按区域、行业和产业组建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鼓励其开发创意、旅游农业,在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创业培训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搭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力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人才开发,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建设和谐咸宁,促进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青少年服务等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职业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左右;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7000人左右。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不少于2‰。

主要举措: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力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以及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比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标准认定,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规范,建立注册登记制度,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形成社会工作标准化、职业化、规范化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健全以思想品德、能力业绩、职业操守为核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价制度,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营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四、制度和机制创新

(一)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高效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督查机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努力推动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联动的人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团结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

2、改革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方式。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研究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先行先试,整合力量,以农科所等为主体组建农业科学院。坚持依法保护人才权益,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二)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推进人才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通过交流方式培养人才的力度,定期选送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加强武汉、咸宁两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推进武咸人才同城化;加大市直部门与县市区、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多种组合方式培养人才,探索人才协作培养、分段培养模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相互开放或共建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

2、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目标。积极构建以科学合理的人才标准、完善准确的人才评价指标、严密规范的人才评价程序,简便适用的人才评价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克服人才评价中的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3、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和方法,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推行党政人才任期制和聘任制,建立完善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公开选拔一批博士、硕士充实党政人才队伍。推进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市场化,积极探索市场配置和组织选拔相结合聘任选拔机制。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分类管理,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

4、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坚持人才配置市场化导向,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逐步打破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所有制限制,畅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互流动渠道,探索建立相互流动办法,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构建公平与效率结合、保障方式多层次、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保障机制。积极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创办企业、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咨询顾问等形式来咸宁工作。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艰苦岗位流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做到“引才”与“引智”紧密结合。深化与科研院所、知名高等学校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用好大武汉高端人才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武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

5、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能力相适应,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例,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完善人才奖励体系,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鼓励社会团体、企业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对引进的纳入“桂乡人才计划”的产业发展领军人才、科技研发团队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扶持政策,提供优良创业环境。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专家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科研、住房、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推进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安居问题。扩大农村、民营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形成社会保障、单位保障和个人权益保障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五、重点人才工程

(一)111高端人才引领工程

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认真落实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实施“桂乡人才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施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等优惠政策。以实施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挥核电新城、温泉新城、工业园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并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培养与引进1000名博士,1万名硕士,10万名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达20个。

(二)咸宁金色旅游人才促进工程

立足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整合和开发,做大做强旅游核心产业,围绕“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品牌,把咸宁精心打造成为湖北的黄金旅游区。组织实施旅游“双带动”工程,以旅游项目开发带动旅游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一批我市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景区演艺管理、旅游资本运营、会展策划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高端旅游创意人才、旅游业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和新兴旅游专业人才,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培养旅游高级人才和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旅游骨干人才达到5000名,旅游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以上。

(三)鄂南青年英才成长工程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100名青年拔尖人才。为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社会工作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储备人才。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公开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型领导人才。在咸宁学院、咸宁职院、八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构建青年创新英才开发体系。实施咸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育青年人才后备军。

(四)基层人才建设工程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计划,造就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夯实基层跨越发展的人才基础。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学前教育教师为重点,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以规划建设人才为重点,充实基层急需专业人才。加强乡镇机关人才队伍建设。以全科医师和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达到全市每个卫生村室不少于执业(含助理执业)医师1人,全科医生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技能为核心,加强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在基层从事社会工作事务的社会工作人才占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数的90%以上。

(五)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工程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引进一批在海外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产业调整优化紧密相关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科技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及科技型技能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四类人才,即掌握我市重点产业相关核心技术,能够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善于组织科研攻关,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科研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条件成熟,有意创办企业的自主创业人才及其创业团队;在知名企业重要岗位任职,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及其管理团队。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金,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超过1000人,能够显著提升我市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省级以上创新团队超过10个。

(六)园区人才聚集工程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以咸宁八大省级经济开发区聚集人才的龙头作用,出台更有针对性、更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吸引留学生及海外人才智力。把引才的眼光瞄准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鼓励和引导进入工业园的民营企业不断开展科技创新、用人机制创新,使开发区成为经济的成长区、人才的集聚地、创新的发源地。到2015年,八大园区聚集各类人才10万人;到2020年,聚集各类人才20万人。

(七)高素质社会文化事业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安全、公共服务、防灾救灾、政法等领域培养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专家型人才,打造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结构和布局合理的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培养计划,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名家;实施“咸宁名医名专家”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医疗水平的专家型人才。在城镇规划设计、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重点培养引进一批规划设计、建筑工程等方面的高级专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培养引进一大批急需的各类专业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造就一批高级社会工作师及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

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实施“十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种养殖加工能手、农民企业家、营销员等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支持他们成为企业家和各领域专家。选拔有潜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象,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使他们成为既懂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各类涉农人才培训的资金监督和效果考核,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的作用,指导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各种农技和经营活动。到2020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

六、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机制,是确保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环境营造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机制,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人才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人才办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突出规划纲要在我市人才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把规划纲要实施作为未来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和实行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明确党政主要领导是人才规划落实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定期严格考核。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直接联系专家制度,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行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健全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沟通协调制度。保持我市人才政策的连续性。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对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人才办报告。

(二)加大人才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树立人才投入优先理念,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逐年提高,制定人才投入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发挥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重点领域人才投入。在全市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中专列人才开发资金,提高项目开发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单位、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设立专门培训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积极鼓励建立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为科技人才承担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担保、资助和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人才资本投资。

(三)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大力推进政策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在政治上关心人才,在工作上支持人才,在生活上爱护人才。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专家决策咨询、表彰奖励、理论培训、医疗照顾等制度。建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高级专家协会,为各类专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有利于引才聚才的生活环境,增强宜居环境建设力度,提高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以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生活环境引才聚才。加强休闲文化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场所。推进基础教育配套,落实市户籍与居住证衔接政策,切实解决外来人才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工作环境的稳定安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营造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例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树立人人争做贡献、人人立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风尚。对人才要宽容个性、包容特点,不求全责备,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注重基础建设

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健全人才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强工作人员。加强人才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大人才工作队伍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勇于创新、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

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年度调查统计制度、人才预测预警制度、人才资源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制定人才工程实施意见,落实人才规划综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快建设各级各类人才信息库,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搞好规划纲要实施的辅导培训和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监督检查,实施目标考核。制定落实人才规划的综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规划纲要评估修订机制,对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及措施等内容,根据未来变化和规划纲要实施进度情况适时进行修订调整。

附件:
"));
网站地图